
未来将是人类与AI共生的时代,AI教育的本质是面向未来的教育,并非让学生单纯掌握技术,而是培养学生理解、驾驭科技并引领科技向善的能力。
在教学内容上,我们秉持三个原则:
其一,将AI视为未来社会的通用语言,打破学科壁垒,融入全学科教学,而非局限于信息技术课程。例如:在人文学科中,借助AI分析文本蕴含的情感与隐喻的差异;在科学教学中,用AI建模模拟自然现象;在艺术教育中,通过AI创作与人类创作对比,探索人类艺术创造力的边界;在伦理教学中,探讨AI决策的公平性与责任问题。
其二,注重思维方式培养,引导学生从“使用AI”迈向“理解AI”“质疑AI”,避免因AI快速提供答案而忽视对结果准确性和数据可靠性的判断,培养批判性与系统性思维。
其三,渗透价值教育,以AI为“人性的镜子”,围绕数据隐私保护、算法歧视等伦理议题,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与社会责任感,最终促使其成为能与技术共生、用人文精神约束技术的未来公民。
当前学生在AI学习中存在明显短板。一方面,学生对AI工具上手快、依赖性强,他们虽然可以借助AI完成作业,却缺乏对AI逻辑、数据及偏见的理解;另一方面,面对教师提出的“AI为何给出该答案”“答案可信度多少”等问题时,学生普遍陷入沉默——AI生成内容的“完美”使得学生很难进行深度思考,因此导致学生创造能力与判断能力的弱化。
为应对这些问题,学校可以采取多重策略:
一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,通过提问、设问激发学生创造欲;
二是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,在教学中增加AI答案与学生自身答案的对比环节,引导学生复查AI作品与人类作品的差异,分析AI的局限性,让学生“用AI协助思考”而非“让AI代替思考”,将AI答案视为问题起点而非终点,重新发问,持续探索;
三是聚焦核心能力培养,重点培养学生辨别真伪、善恶的能力,确保学生在AI环境中拥有独立思考和自主创造的能力。
——广州市番禺区诺德安达学校校长杨琳琳